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清代郑板桥曾以诗画描绘谷雨时节的闲适雅趣——晴风暖日、好友品茗、挥毫泼墨,竹石画间一盏清茶,静享惬意。而“谷雨”二字本寓“雨生百谷”之意,这一节气将降雨与农耕紧密相连,预示万物生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治医师季伟认为,谷雨养生,除了注意健脾祛湿外,还应防“风邪湿寒”,警惕颈背痛。
“谷雨时节湿气较重,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疲倦等症状。”季伟表示,该时节,人们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于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山药、茯苓、芡实、冬瓜等,还可以喝一些祛湿茶,如陈皮茯苓茶、薏米红豆茶等,帮助身体排湿。
谷雨过后,气温逐渐攀升,早晚温差也变得显著。尽管季节尚未完全转换,但许多人已经换上了轻薄的夏装。季伟指出,此举可能会让身体暴露于风邪、湿气和寒气的侵袭之下,尤其是裸露的部位,容易导致气血瘀滞和疼痛。其中,颈背痛是最常见的表现,中医称之为“项痹”,主要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四肢麻木、眩晕和头痛等。
“项痹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老体衰、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跌打损伤等。”季伟介绍,中医将其分为五种证型——风寒湿阻型、气滞血瘀型、痰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和气血亏虚型。其中,风寒湿阻型和气滞血瘀型是两种最常见的类型。风寒湿阻型以颈肩上肢酸痛麻木为主,同时伴有头部沉紧感、颈部僵硬、活动不便、恶寒畏风等表现,舌体呈淡红色,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颈肩部刺痛,疼痛位置固定,夜间加重同时伴有肢体麻木,舌体呈暗红色,苔薄白,脉弦或涩。
对此,季伟推荐如下几种自我保健的方法。
按揉风池穴:位于颈部两侧,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按压穴位,头稍后仰,按揉2分钟。
点按两侧颈肌:用双手四肢指端从风池穴开始,沿着颈部两侧肌肉向下点按至颈根部,重复10遍。
拿肩井穴:位于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肩部最高点。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拿捏肩井部位的肌肉,从上至下,反复操作10-15次。
揉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凹陷处。用拇指按压曲池穴,揉动2分钟。
阿是穴(痛点按摩):用拇指或掌根在痛点上轻轻按压并揉动2分钟。
季伟提醒,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感到酸胀但不疼痛为最佳,按摩后可以配合热敷(如热毛巾、暖宝宝或盐袋等),帮助放松肌肉,增强效果。此外,日常需注意晨起洗头后要及时吹干,避免头颈部受寒;睡眠时枕头高度要适宜,避免过高加重颈部负担;长期伏案工作者,建议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伸展腰背,走动片刻,缓解肌肉紧张。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卢茜
相关文章:
春季高发,超过95%的成年人携带这种病毒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