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艺术家谭平在成都“上班7天”,创作出了什么?丨谈艺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9:42:00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艺术家”似乎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职业。但如果“艺术家”也上班,会是怎样的场景?近期正在成都K空间展出的“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就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以往“封闭式”的创作环境,进而也用实验性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参与和互动。

在3月31日至4月6日这7天时间内,艺术家谭平在展览现场进行创作。在这个期限内,又不断有来自成都本地的策展人、艺术家、音乐人、设计师等角色通过参观、讨论、对话或是共创的形式,“加入”到谭平的创作实验中,既形成学术交流,也成为本次创作的一部分。

艺术家谭平(摄影:何禹初)

展览于4月12日在K空间正式开放,展期持续至6月15日。记者近日探访了展览,专访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中心主任、艺术家谭平,探讨了他的艺术观念、AI智能之下的艺术现状等诸多问题,同时也从多位观展学者的观点中,了解到当代抽象艺术的最新趋势。

艺术家、音乐人、舞者、设计师共创

在展览中“无意义的悬置”项目中,谭平以碎片化的工作路径,打破了意义与目的的预设,创造持续的不确定性。在创作进行到第三天时,音乐人白小墨以及编舞师王怀立携七位即兴舞者加入现场。伴随着白小墨现场编码创作出的即兴极简主义音乐,以及舞者们与空间的互动,谭平持着沾满黑色颜料的巨大画笔,沿着离地高105cm的胶带边缘从头至尾地画过,笔迹留在了画框及织物材料之上,而后服装设计师许真瑞将织物裁剪为成衣,舞者身着有墨迹的服装再次起舞。最终,谭平将沾有墨迹的画框以或悬空或垂挂的方式,错落地布置在空间中,并将镜子和播放项目记录影像的设备也放在特定的位置。正如谭平自己的描述,现场如同电影里手雷爆炸产生碎片的慢镜头,一切都悬停于这个瞬间。

谭平“无意义的悬置”(第7天的创作效果)

谭平告诉记者,与所有东西产生了非常密切的关系的时候,它就是完美的,艺术或者展览这种形式应该向更广泛的存在展开。“这个展览空间里天然存在的两根柱子就像一个遮蔽物,宛如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一个不确定的入口。当一切感知被隔绝在外,想象与具体在这个场域呈现出‘无意义的悬置’状态,所以我在这里认真做一件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也是在做一件去除‘意义’的‘无意义’行为。”

在展览空间另一个学术项目“覆盖”中,谭平连续七天在一张200×300cm的画布上不断用色彩、线条等各种视觉元素对画面进行批判性地层层覆盖,不断摧毁与重构原有的视觉结构。画面在色彩的不断变异中外溢出观念生产与具身实践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拓展出广阔的思考与探讨维度。

多位学者共同探讨

提出抽象艺术新思考

谭平本次的展览同时兼具学术性功能,许多艺术界学者在观展后,陆续提出了新思考。

谭平“覆盖”(第7天的创作效果)

针对这种非常规性的展览方式,策展人俞可在尝试打破艺术家封闭式的工作方式,增加更多实验性的未知,避免展览成果化、同质化的结果。同时,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探索,他认为:“不平常的‘7个工作日’并非线性的时间描述,而是艺术家通过一种结构性组合,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关于空间规划、光线投射、形式萌动的参与式互动。展览不仅是艺术家跌宕的情感表述,更是一种在观众参与过程中的内容生产方式。艺术家希望在不同的主体与客体的碰撞中,激发出身体更多感知维度,产生出新的精神内容。”

策展人、美术史论家吕澎认为,抽象艺术的核心在于避免滑向装饰化的陷阱。关键在于艺术家需找到一个坚实的内在出发点,并通过有逻辑的工作方式及艺术语言不断深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抽象语言结构,而谭平以其多维度的艺术语言与成熟的艺术表达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跨界设计师王亥认为,“悬停”概念中蕴含着多维度的解释空间与无限的观念性内涵。这个概念承载历史厚重感,例如巴拉赫作品中悲剧性悬停瞬间。

哲学学者王慕洁将谭平的“悬置”概念视为个体面对日常经验的一种特有状态:思的连续性被打破,流窜到别处,却又总是突兀地回来;就像入口处的柱子,迫使观者停顿、迟疑。

对话谭平:

人工智能越发达,艺术越“有用”

艺术创作之于谭平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表达,而更多的是一种对时间、空间与自我存在的形而上探索。上世纪80年代以来,谭平的艺术实践始终围绕着“媒介”与“过程”这两个问题展开。无论是早期的版画创作,还是后来的绘画空间装置,其作品总是透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此次展览也是谭平2025年对于自身绘画方法论的进一步思考,是他探索绘画中关于“存在”与“在场”,“主体”与“客体”等课题的观念性实践。

封面新闻:“7天”“21分钟”,您把这种数字运用到创作之中。这种数字型的理性思维是否对您的艺术感性思维带来影响?就如巴赫音乐作品一般。

展览现场

谭平:是的。实际上整个大自然的背后有一个数字逻辑。我是用看起来非常限定的模式,不断重复产生一些变化。21分钟是3乘以7,包括我做的一些片子也是7分钟等等,都在用7这个数字来构成整个的这次创作。

封面新闻:我们总说艺术是需要灵感瞬间的,然后构思出来。但您用了这种带有“过程性”的创作,从第一天到第七天,感觉艺术家也要“上班”,让人很亲切,这是对“灵感瞬间”的一种打破吗?

谭平: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讲,都是在等待突然产生的灵感瞬间。我这个作品用7天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产生无数的瞬间。其实我只是利用这样一个规则,会给我自己创造出无数个可能性的一瞬间。而且这个作品并非一开始就设想好的,而是来到这个空间,才决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创作,并没有预设。

封面新闻:您在成都“工作了7天”,成都的氛围给您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您是否认为城市特性对艺术家的创作有深刻的作用?

谭平:这个多少肯定也是有影响的。比如这幅“覆盖”的作品,我刚到成都的时候,第二天整个画布都画的黑色,之后我白天工作,晚上和朋友在成都休闲、聚餐,慢慢这个画布上的色彩就越来越明亮,这中间必然是对城市的感受之后心境的一种变化的体现,也是对成都的一种感觉。

封面新闻:您曾在央美执教多年,也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如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技术性工作受到青睐,许多人说艺术是“无用”的,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到艺术学科的学子?

谭平:这个“无用”肯定是要打引号的。AI现在很发达,的确我们又听到了一些这样的声音。但是要知道,人文艺术才是真正不可能被替代的。因为AI越是发达,越能证明人存在的意义。在今天我们学习艺术,它的价值可能还会远远超过中世纪。正因为在这个时代,人们最终会静下来反观自己,追求精神和灵魂上的东西,这个时候文化艺术它是最“有用”的。

(图据主办方)

相关文章:

世界运河城市Canal Walk行动苏州中心成立04-18

艺术家谭平在成都“上班7天”,创作出了什么?丨谈艺录04-17

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已覆盖超24万家定点医药机构04-16

补充报名通知→04-16

高新中学这场活动,让你找到爱上戏剧的十五个理由04-13

2025成都蒲江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04-13

成都AMOLED光蚀刻项目启动建设04-10

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全国推广,成都已有49家店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