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作品研讨会在复旦举行,重勘阿来四十余年文学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21:31:00    

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提供

4月1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四川省作家协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文艺出版社、阿来工作室、复旦大学中文系承办的“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阿来作品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召开。来自全国的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阿来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历程展开深入研讨,适逢《尘埃落定》获茅盾文学奖25周年,会议同步举行纪念版揭幕仪式,致敬经典。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上:多位嘉宾肯定文学成就

上午9时,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芮宏、中国作协副主席毕飞宇、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金理等嘉宾先后致辞,从不同维度肯定阿来的文学地位与创作价值。

阎晶明指出,阿来是自带文化气质的作家,其创作从诗歌起步,在小说、纪实文学、散文等领域全面突破,形成了“宏大历史视野与民族民间文化融合”的独特风格。《尘埃落定》作为茅盾文学奖经典,25年来持续产生反响,成为当代文学“现实即经典”的范例。孟华代表四川省委宣传部,盛赞阿来是四川文学的领军者,其作品以民族地域文化为背景,兼具史诗品格与思想厚度,助力四川文化强省建设。

《尘埃落定》获茅盾文学奖25周年纪念版

芮宏从出版视角回顾阿来与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合作,强调《尘埃落定》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影响力,展现了“文学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使命。毕飞宇特别提及阿来以非母语写作却成就卓越,其汉语水平在50岁后仍持续提升,成为“被好作家普遍认可”的标杆。金理则从复旦学术传统出发,认为阿来的创作将迈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谱系,其新作《大河源》更展现了对中华文明源头的深度思考。

创作心路:从自我建构到人文关怀

《尘埃落定》获奖二十五周年纪念版揭幕仪式后,阿来发表感言,回溯创作初心。他坦言,30岁时曾因厌倦功利性写作陷入迷茫,最终在“文学是人学”的理念中找到方向——通过书写实现自我建构,超越单一文化局限,关注普遍人性。从《尘埃落定》对藏族土司家族的史诗性书写,到《机村史诗》对藏族乡村变迁的细腻刻画,再到《云中记》对地震后生命尊严的深情守望,阿来始终以“人”为核心,探索个体在历史、自然与文化中的位置。

阿来

他特别强调,近年来转向自然写作(如《大河源》)是对中国文化中科学观缺失的回应,试图通过行走与观察,在生态问题中寻找人类共识。“语言是我的信仰”,阿来以汉语为媒介,融合藏文化的诗性与哲思,形成了“既基于民族,又超越民族”的写作路径,为多元文化共生提供了文学范本。

多维研讨: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的深度挖掘

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家、专家学者从文学观、艺术特色、时代价值等维度展开研讨。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以“多民族的文化使者,大自然的人文伴侣”概括阿来创作,指出其作品既展现藏族的民族个性,又折射中华多民族共生共融,《三只虫草》《蘑菇圈》等更将自然书写提升至生命哲学高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强调阿来作品的“超越性”,认为其通过历史与自然双重维度,还原了世俗生活中的普遍人性。

《戏剧艺术》主编杨扬从戏剧改编视角切入,认为《尘埃落定》的舞台成功源于其“藏族文化、叙事性、舞台艺术”的有机融合,凸显了阿来小说的跨媒介传播潜力。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莉关注阿来的博物学写作,指出其对植物、山川的细致书写不仅拓展了汉语文学的地理边界,更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观。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耿占春则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阿来的小说在制度史、观念史、情感史的交织中,展现了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轨迹,比学术研究更具感染力。

深度对话:跨文化视角与创作范式的探讨

下午的研讨聚焦阿来创作的国际视野与当代意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提出,阿来的写作解决了“个体自我认知与解释世界”的双重命题,其对科学与自然的关注,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接田野、接地气”的思想者范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则探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背景下阿来的写作挑战,认为其从“史诗性宏大叙事”到“生态文学”的转向,既是对时代的回应,也需警惕“自然”成为新的舒适区。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侃将《机村史诗》视为“新世纪寻根文学的升级”,强调阿来对藏族文化“种子基因”的溯源,及其与世界文学(如马尔克斯、伍尔夫)的对话。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关注阿来作品中的“边缘地带”书写,指出《尘埃落定》是对“古老民族如何融入现代世界”的深层追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则从市场与读者角度,分析阿来作品在网络文学时代的独特价值——以“边地与神性”为都市读者提供精神透气口,兼具思想深度与大众亲和力。

思想盛宴:在多元阐释中迈向经典化

历时一天的研讨会,专家学者以“丰富”“精彩”概括阿来的文学世界——从民族志到博物志,从史诗叙事到生态书写,阿来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既扎根中国经验,又具有世界文学的对话性。正如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所言,阿来的写作是“马尔克斯式”的,其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与创作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原型作家”。

随着《尘埃落定》纪念版的推出,阿来的经典化进程再次提速。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其四十载创作的总结,更开启了新的研究维度——如何在全球化、技术化时代,继续挖掘其作品中“超越性”“共生性”“实践性”的价值,或将成为未来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正如阿来在感言中所说:“文学是关于人的自我建构”,这场思想盛宴,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度践行与升华。

相关文章:

作品研讨会在复旦举行,重勘阿来四十余年文学之路04-12

高72米,由720块铜板组成……这里有全国最高的孔子像 | 行走黄河04-12

示范区贾寨镇:“文化惠民”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04-12

“齐鲁1号”让“好客山东”更好客04-12

龙岩高中段首所!国家级“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落户武平04-12

“加油文化”与张之洞有何关系?听听专家怎么说04-12

发文化之声、聚市民之意!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启动04-12

跨粤文化“海上文化行”IP升级版将启幕,筑文化出海新范式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