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一词早已超越字面含义,成为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的象征,但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它又和张之洞有什么关系?
近日,由中共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组织的“遇见一场2亿年的春天”贵州黔西南风物之旅研学版活动举行。专家学者与来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和地学系的师生,前往黔西南州安龙县,探访张之洞父亲张锳当年在此兴盛文教的历史行迹。
作为专家学者,武汉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继才,此次是第四次到访黔西南州,深入挖掘张之洞文化,弘扬传承张之洞精神。他说:“安龙的‘加油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张之洞,张锳、张之洞父子在‘加油文化’方面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加油”一词的起源

黔西南州加油文化院。
在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至今流传着一段佳话:晚清兴义知府张锳,自掏腰包购置桐油,每晚派差役为苦读学子“添灯油”,并鼓励道:“府台给相公添灯油啰!”这一坚持十四年的善举,不仅让当地学风大振,更让“加油”一词从一个添油的动作,演变为激励奋进的文化符号。
张锳的“添油劝学”,不仅是教育投入,更是一种治理智慧。他通过文化浸润,塑造了安龙的文脉,也深深影响着儿子张之洞后来的为政理念。为什么?张继才教授分析,“张之洞在武汉建功立业,与他从小耳濡目染是息息相关的。他父亲张瑛在安龙修建招堤,张之洞在武汉修建了张公堤;张瑛兴办学堂,张之洞在武汉大兴教育,创办新式学堂……”
年幼的张之洞在安龙成长,目睹父亲兴学重教,11岁便写下《半山亭记》,展露才情。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武汉大兴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埋下伏笔。
从“添灯油”到“兴实业”

立于安龙县的张之洞塑像。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主政湖北18年。张继才教授说,张之洞将在安龙汲取的文化养分转化为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兴建自强学堂、农工学堂、工业学堂等一大批学堂,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与教育的第一次“中部崛起”。
“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汉阳铁厂的钢铁,最终成为支撑近代化建设的“工业灯油”。张之洞的工业实践,正是“加油”精神的延续——从个人勤学,到国家自强。张继才教授说,张锳的“添油”是文化启蒙,而张之洞的“炼钢”是实业振兴,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缩影。
从历史到当代的文化传承

由张之洞11岁时所著,刻在石碑上的《半山亭记》。
如今,黔西南州建有加油文化院,武汉则保留着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两座城市通过文化展览、学术研讨,让“加油”精神持续焕发新活力。在张继才教授看来:“‘加油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更应该成为当代奋进的基因。从贵州山区的劝学传统,到武汉的工业创新,这种精神始终在激励后人。”
黔西南州与武汉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024年,安龙县举办“加油文化”研讨会,并排演黔剧《知府添灯油》,再现张锳劝学故事;而武汉大学举行了黔西南与武汉文化交流暨招商引才推介会,组织“武大校友+湖北楚商赴黔西南寻根‘加油’之旅”。
张继才教授表示,正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言“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从黔西南州的“添灯油”到武汉的“兴实业”,“加油”已从一盏油灯的微光,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炬火。(文/图:吴婕)
相关文章:
高72米,由720块铜板组成……这里有全国最高的孔子像 | 行走黄河04-12
“齐鲁1号”让“好客山东”更好客04-12
武汉市委党校第 92 期市管局级干部进修班赴延安开展现场教学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