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技术领域成为最前沿和主战场。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研院所要强化使命责任意识,主动担当作为,深入分析新形势新挑战,准确把握新任务新要求,加快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

截至2024年底,我国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次数超1400次,仅2024年“深海勇士”号就下潜超130次。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运维水平已跻身国际前列。图为2024年5月20日,深海科考团队回收“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
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科研院所加快构建促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对照这一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扭转科研院所长期形成的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尤其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竞争挑战,科研院所必须立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深化选题机制、科研组织模式等方面改革,使优势科研力量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布局,解决基础研究“脱实向虚”、应用研究“舍近求远”、技术攻关“趋易避难”等问题。
同时,随着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特别是人工智能、大科学、大数据等引发科研范式的重大而深刻变革,要求科研院所强化前瞻科技布局,组织和鼓励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努力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新方向,攻克更多面向未来的前沿引领技术和能够引发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科研院所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源头看,由于部分科研院所科研布局长期固化,选题机制缺乏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导致有效科技供给不足,许多成果长期“束之高阁”。
从合作机制看,一些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需求的主动性不足,部分产业主体承接技术转化、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的机制不健全,创新链上下游相关主体的合作“接口”没有对齐,不利于开展跨部门、跨主体的协同创新合作。
从成果转化通道看,由于缺乏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中试验证平台和科技金融支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仍然存在不少堵点卡点,导致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应用。
因此,科研院所需要从科技供给、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培育良好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要求科研院所加快深化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持续加强,科研环境日益改善,但创新生态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从科技评价制度看,“破四唯”不彻底和“立新标”不及时同时存在,一些科研院所还在为争“牌子”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不少科研人员依然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帽子”而分心伤神。
从收入分配制度看,科研院所工资结构不尽合理,科研人员绩效工资与项目经费挂钩过紧,导致部分科研人员盲目争取项目,不利于聚焦重大任务潜心攻关。
从创新文化看,需要进一步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更好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
科研院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科技评价的导向作用,强化精神引领激励,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弘扬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营造唯实求真、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侯建国《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赋能科技强国建设》
(策划:刘名美 审核:李艳玲)
相关文章:
人民时评 | 由具身智能看健康消费04-07
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04-07
云南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坚定信心,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04-07
面临多重考验!守护海外利益的中国智慧04-07
民营经济谱新篇|向“新”谋远 民营企业开启“加速跑”04-06
项目建设向“新”向“智”春潮涌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