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获悉,《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行动方案2025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将于近期正式印发。据悉,《工作要点》对应《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五大方面提出了27条措施,并细化为重点任务157项及拟出台重点政策25项。
形成10个“人工智能+”标杆应用
据《工作要点》,在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方面,北京坚持把产业生态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抓手,主要的措施是打造重点产业链群,今年的重点是一群一策推动集群建设,包括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落地5家头部零部件企业,在生命健康集群方面申报创建1—2项国家级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集成电路集群南港电子化学品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国家网安园、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中试平台等重大项目,在人工智能集群形成10个“人工智能+”标杆应用等,今年将推动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合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重点功能区域的政策举措上,关于支持雄安新区建设,重点是支持创新能力建设,今年将用好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推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雄安新区孵化转化,实现不少于60家高成长型企业落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还要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发展、职业培训创新三项工程,提供优质的配套公共服务。
关于城市副中心,重点是以第二批市属国企搬迁为契机增强产业功能,还将谋划推动环球影城二、三期项目,加快建设顶点公园、海昌海洋公园,实现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此外,关于市域内其他重点区域,平原新城、京西、南中轴等都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不断迭代的支持政策将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已经呈现量变到质变的态势,今年北京将继续提升重点区域发展能级。
推进“科技新星”计划
在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全球主要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方面,《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了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入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等5条措施。
据悉,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上,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允许在成果转化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专项资金,奖励本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创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立与在京重点研发机构的清单台账式对接机制。布局建设10家以上概念验证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在两业融合园区建设一批成规模的中试基地。在中关村各分园组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扩大“京创融”“京创通”支持范围。优化完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建立部门联动、市区协同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生态构建的一体化工作格局。
在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上,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外优秀毕业生引进力度,探索推广在华永久居留计分评估机制,推进青年租赁住房支持试点。完善高精尖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引进政策,深入推进“科技新星”计划,一次性给予创新新星每人不超过50万元经费支持。
服务新能源汽车企业导入新品
在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方面,《工作要点》显示,聚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包括加快集成电路重点项目产能爬坡。出台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2.0政策措施,加快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建设,全年新增获批上市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15个以上。服务新能源汽车企业导入新品、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出台中试等生产性服务业专项政策,培育2—3个高水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等。
同时,《工作要点》提出,加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包括建设6G实验室,率先推动6G关键技术在智能交通、应急通信等创新领域应用。依托具身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主体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创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加快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规模化应用,引育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加速商业星座组网运营,多路径争取“北京星座”项目落地等。
此外,《工作要点》明确,还将在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积极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着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和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上发力。
发展“养老+家政”服务模式
在协调推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不断涌现新亮点方面,围绕惠民生和促进投资消费结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投资方面,重点是要提高投资效益,顺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高精尖产业领域将是下一步支撑投资的重点。此外,将加快推进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今年北京将完成12个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坚持TOD导向,“一站一策”推进怀柔南站、未来科学城南区站、平谷站等一批轨道微中心建设,加强站点周边商业、办公、住宅等谋划,打造区域活力中心。
消费方面,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实施消费提振专项行动,加大个性化、价值化的服务性消费供给,构建大旅游格局,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比如将优化热门博物馆和对外开放单位门票预约机制;将以博物馆、体育馆为切入点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文体设施运营模式;实行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对符合条件的演出活动不再重复开展内容审核。还将提升生活性服务消费品质,顺应北京老龄人口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探索发展“养老+家政”服务模式,发展“物业+生活”服务模式,在惠民生的同时促进消费增长。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程靓
相关文章:
新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额881亿元!沈阳实现一季度央地合作项目“开门红”04-08
女演员肖妍倪突发疾病变植物人,昏迷三个月后苏醒!“希望能复出拍戏……”04-08
人民时评 | 由具身智能看健康消费04-07
后汉三国英雄谱,为燕京大地准备了这些故事:寻找汉魏时期的遗迹04-07
科研院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04-07